注:本文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为目的来分享潮剧,在分享录APP上看附带相关视频。由于服务器资源有限视频直接嵌入第三方网站链接,若出现广告不要理就行了,点击“跳过广告”可能会出现无法播放,视频播放如果提示“很抱歉,由于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”请更换浏览器访问。
更多潮剧请访问《分享245部潮剧(附带视频网盘下载链接)》。
潮剧:
潮剧(Teochew opera、baiChiu-chow opera)又名潮调、潮州戏、潮音戏、白字戏等,是用潮汕方言(漳州南部用闽南方言)演唱的一个古老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,以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和独特的表演形式,融合成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而享誉海内外。
潮剧是连接海内外2000多万潮汕人的精神纽带,也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2006年潮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遗产编号Ⅳ-4。
潮剧分布地区:
潮剧在国内主要流行在广东东部潮汕地区、福建漳州南部、台湾、香港、上海,以及东南亚、美国、加拿大、法国、澳大利亚等讲潮汕方言的华侨、华裔聚居地区。
潮剧历史渊源:
潮剧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,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,是一个已有44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,主要吸收了弋阳腔、昆曲、梆子、皮黄等特长,结合本地传统民间艺术,如潮语、潮州音乐、潮州歌册、潮绣等,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。
潮剧代表剧目:
《琵琶记》(演蔡伯喈、赵五娘故事),是一个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。宋代南戏已把它搬上舞台,明代徐渭《南词叙录》中所录的早期戏文《赵贞女蔡二郎》,就是演“伯喈弃亲背妇,为暴雷震死”的故事。可惜这个被称为“戏文之首”的早期剧本,没有流传下来。见的到《琵琶记》,是元代末年浙江人高则诚(高明),根据《赵贞女蔡二郎》重新编写的。
出土的《刘希必金钗记》(即《刘文龙》,演刘希必与发妻萧氏的故事),是一个在《永乐大典》、《南词叙录》等史籍记载已佚的宋元南戏剧本。
此外经典剧目有《荔镜记》《告亲夫》《刘明珠》《苏六娘》《井边会》《芦林会》《杨令婆辩本》《闹钗》《扫窗会》《辞郎洲》等。其中《杨令婆辩本》、《扫窗会》、《闹钗》被称为“百花园中的三块宝石”。
潮剧传承人物:
林柔佳,男,1963年生。二级演员,16岁即开始从事潮剧表演,有20多年的丰富表演经验,擅长老生行当,功底扎实,唱功独到,水袖不凡,主演过30多台剧目,塑造了许多鲜活感人的舞台形象,曾在广东省艺术节和戏剧演艺大赛中获得多个重要奖项。现坚持将表演技艺传授给青年老生演员,为潮剧的传承发展不懈努力。
郑舜英,女,1962年生。一级演员,工青衣兼刀马旦,从事潮剧表演艺术近30年,主演过40多台剧目,塑造了一系列血肉丰富、富有性格的舞台形象,曾获广东省第二届戏剧演艺大赛金奖第一名,广东省第十届艺术节表演一等奖。中央电视台曾拍摄了介绍其艺术成就的专题片《潮剧名旦郑舜英》。多年来还以自己的丰富经验,培养了一批批潮剧表演的骨干人才,为潮剧的传承发展积极努力。
陈鹏,男,1942年生。14岁即登潮剧舞台演小生,有从事潮剧表演、导演、作曲、司鼓40多年的经历,对潮剧艺术有全面的把握,经验丰富,尤其在潮剧音乐上造诣很深,建树甚丰,不仅掌握潮剧所有的传统曲牌、唢呐牌子、弦套、锣鼓经、作曲技法和演唱技巧,还为近100个演出剧(节)目设计唱腔和伴奏音乐,并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《陈鹏潮剧唱腔作曲选》,省、市戏剧、文艺界专题举办了其唱腔作品研讨会。多年来积极开展传承活动,学生众多,不少已成为剧团的主要作曲者,近年又创办了“潮州市传承潮剧艺术中心”,为保护和传承潮剧艺术不懈努力。
方展荣,男,1948年生。一级演员,工潮丑行当,10岁即入剧团登台表演,有50年的丰富表演经验,成功塑造了一系列潮丑人物形象,所传承潮剧独有的丑角溜梯功,表演尤为出色,并因此在戏曲界享有盛誉,出版有《潮丑艺谭》专著,丰富了潮丑行当表演理论,还积极带徒授艺,培养了多名丑角演员。曾获全国戏曲汇演牡丹奖,上海第七届白玉兰戏剧男主角奖等多项大奖。
姚璇秋,女,1935年生。一级演员,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。17岁即成为潮剧旦角演员,有50多年的丰富表演经验,在舞台上成功塑造了许多动人形象,艺术造诣甚高,曾赴港、澳、台及东南亚、欧洲、澳洲演出,在海外潮籍华侨华人中有很大影响,尤其在演唱风格上,对潮剧演出艺术更产生了深刻影响。
五福连:
潮剧开台吉祥戏俗称“五福连”亦称“十仙庆寿”,五福即“功名财子寿”,《五福连》包括《净棚》《跳加冠》《仙姬送子》《京城会》《八仙庆寿》等五折,寓有祈福、吉祥、祝愿的意义。
五福连由来:
潮剧开场吉祥戏《五福连》,在1962年春天之前,并没有这个戏名,而是叫作《扮仙》,它包括《净棚》、《跳加冠》、《十仙庆寿》、《仙姬送子》、《京城会》五出,是以庆寿、祝福、团圆为主要内容。解放前每个潮剧戏班不论到哪一个演出点,每个开场,它都是必演的剧目,意在招来吉祥。十多年来潮汕所有潮剧团多演”广场戏”,亦必须在开场时先演,甚至在戏演出中间插演此剧目,有时应主人的要求,还多次插演,但自解放后到1962年之前,此剧目被认为思想内容属于封建迷信,而没有演出。
1962年春天,一贯热爱潮剧艺术的领导人吴南生同志来住澄海,带领潮剧院几位编剧人员进行《续荔镜记》(《陈三五娘》下集)的剧本整理工作,同时鼓励潮剧院一团排练《扮仙》这个剧目,在演出之前,艺人们有所研究,认为如依叫《扮仙》,顾名思义,易于直接招来非议。吴南生同志看了内部彩排之后,根据其内容,提出改名为《五福连》的建议,得到艺人们的赞同而定下来并公开演出。当时《五福连》之名虽定,但因大气候的影响,各潮剧团还不可能放胆演出,直至改革开放之年,遍城乡的各演出点,才能逐渐听到《五福连》的锣鼓声。国际潮剧节期间终于正式奠定了《五福连》的思想、艺术地位,命名为潮剧开场吉祥戏。
1992年底为了迎接翌年初在汕头举行的国际潮剧节,和汕头市第六届迎春联欢节,以潮剧院为主体,选定了《五福连》进行大幅度的艺术加工,剧本方面除了作必要的文学加工之外,还把层次重新排列,以《十仙庆寿》这一折作为压轴,把整出戏推上高潮。演出方面突破舞台的局限,改在四面有观众的潮汕体育馆,参演人数增至两百人,演出当晚,美国、法国、新加坡、泰国、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出席国际潮剧节的潮剧团都出台参演,一折《京场会》,各潮剧团都有一对生旦扮演吕蒙正和刘翠屏,同步演唱,济济一堂,煞是热闹壮观,加上此次演出,在音乐唱腔、舞台美术、灯光服装等各方面都有明显的创新提高,使整个潮汕体育馆充满祥和欢乐的气氛,博得海内外嘉宾、观众的高度赞赏,掌声经久不息。
《五福连》的这次大型演出,是潮剧史上前年未有的壮举,现场由汕头电视台录像,事后结合国际潮万里节的各项活动实录,由韩江影视公司出版专辑,名为《五洲潮曲共乡情》,发行海内外。《五福连》的剧本则发表于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的《潮剧研究》第一辑,同时还发表原广东潮剧院副院长林淳钧的《潮剧开台吉祥戏”五福连”摭谈》一文,详谈《五福连》的来龙去脉。
五福连场次:
第一出《八仙庆寿》,演八仙赴瑶池为西王母祝寿,突出一个寿字。其最后结场的舞台画面还得搭配构成一个 “寿”字。
第二出《仙姬送子》,演仙凡结配的天仙七姐,被逼回归仙宫后产下鳞儿,于是驾着祥云下到人间,把婴儿送与董永。
第三出《跳加冠》。“加冠”也即“加官”。表演者面戴假面具,手执玉笏,像个天官;有人说是财神爷赵公明。其披开手卷上的祝辞有“指日高升”、“恭喜发财”或“合境平安”、“五谷丰登”等,皆视喜庆内容和东道主不同身份而选定。
一说是戴面具者为狄仁杰。武则天要狄仁杰拥立她称帝,狄仁杰答曰:绝无可能,除非是日出西天。次日早,果然日出西天。狄仁杰见状,自觉前话太满,羞于见人,故戴上面具出来,手指向天上西方太阳一指,太阳回落,复从东出。
第四出《京城会》,演吕蒙正得中高第,接得夫人刘翠屏到京相会。这既紧扣“功名”二字,也体现了大团圆的美好祝愿。
四出之中以这最后一出最为完整,是正戏《彩楼记》中的一小折。开棚戏《净棚》是南戏“副末登场”介绍家门或剧情大意的遗留形式,不是一个独立的戏出,故这全组开台戏也称为“四出连”,所谓“五福”只是从这四出中所涵括体现的内容。
这种传统开台戏在建国后被废除。80年代随着潮剧农村广场戏的兴起,为了顺应农民的意愿而恢复旧规。
我国传统的戏曲演出,有开台演吉祥戏的习俗;各剧种的吉祥戏各有不同,潮剧开台吉祥戏是《五福连》。《五福连》包括《净棚》《跳加冠》《仙姬送子》《京城会》《八仙庆寿》等五折。这五折表演,寓有祈福、吉祥、祝愿的意义。《仙姬送子》取自《天仙配》一段,演仙姬姬(七姐)送子与董永。全段表演只有四句台词,此折寓意于“福”(俗谓有子有福)。《京城会》取自《彩楼记》一段,演吕蒙正得中状元,接发妻刘翠屏到京城相会,共享荣华。这折也称《报三元》,寓意于“禄”。《八仙庆寿》取自《蟠桃会》,演东方朔邀请八仙赴会与王母祝寿,寓意于“寿”。合起来,呈“福禄寿”三瑞。《五福连》若减去《跳加冠》(《跳加冠》可以单独表演),则称为《四出连》。
参考资料:
百度百科:潮剧
百度百科:五福连
优酷视频:潮剧吉祥戏五福连之《十仙庆寿》(特技拍摄高清版)
展开阅读全文
上一篇: 给大家拜年了
下一篇:京剧·群英会